☪ 既然说鸡汤,那首先得明白鸡汤的概念?
鸡汤:网络流行词,指的是一种能够麻痹人的精神的文章,“鸡汤喝多了”就是那种文章看多了,只知道感动自己,却不能看透本质。(来自百度百科)
☪ 鸡汤是怎样让我觉得有毒的?
大家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看完鸡汤文会让人感觉很爽,跟“打了鸡血”似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因为鸡汤只“产生认同”,会让我觉得它说出了我的心声啊,它说了我不敢说或用语言说不出来的话。
但其实,鸡汤说的道理不过是我本来就认同的,它的出现只是加强了我原本的认知罢了。但并未促进我产生其他任何行为和改变。似乎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鸡汤基本上是群体的共识,而群体的共识一般是比较浅显的,不一定错,但却无法帮助我们进一步,更加深入思考。
总结:鸡汤不解决问题,却给你解决了问题的感觉。
所有的鸡汤真的有“毒”么?
对你有“毒”的鸡汤对别人也会有“毒”吗?
鸡汤真的什么都不能带给你么?
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最初出现在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也许是对鸡汤文最生动的诠释,它让很多人懂得鸡汤好喝却有毒。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网络上流行的的心灵鸡汤文让很多人当时看的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然而却并没有什么卵用吗?
答案。待会告诉你。
先说下,我们如何分辨和拒绝那些让你觉得美好,极大的调动起了我们情感,却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文章。
最有效的方法是:你应该学习下逻辑学。
生活中我们夸一个人无论是想问题还是说话逻辑性都很强,那这个就具备了清晰高效思考的能力。相反,很多人很聪明做事情也很有效率,你要让TA发表下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却总是给人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这其实就是逻辑学没学好。
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我们思考、分析、解决很多问题的思维武器,我们很多人上大学其实都多多少少学过逻辑学,却因为对逻辑学的认识不足和逻辑学这门课里一些专业术语和象征性符号的反感没有学好这么课,更别提把逻辑思考的能力主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可是学好逻辑,不仅能给你带来一种智识上的满足感,也是你进行实践工作中总的指导思想,比如,写文章、做律师、制药就跟逻辑有关。
实际上,现代社会逻辑学是一个人具备良好教育的真正支柱。
那些在学校里,因为没有意识到逻辑的重要性或者被逻辑学里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很多的象征性符号惊吓而没有学好的小伙伴们,应该如何像我一样不放弃治疗学习逻辑学呢?从选择一本“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逻辑学书籍上路……
D.Q.麦克伦尼的《简单逻辑学》就是这样一本书。该书是逻辑学科普入门畅销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麦克伦尼的目标是写一本现实应用指南,以尽可能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用显而易见的事实为例子,为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让每个人尽可能合乎逻辑的思考。推荐大家阅读。
让我们回到题目: 为什么鸡汤文有毒? 因为本质上,我们是否接受一个观点、一个结论的依据只有一个,就是它是否揭示了事物的真相,是否是正确的,而非这些观点、结论让我们觉得美好,激发了我们情感。鸡汤文有毒就在于这些文章以使用大量情感性的描述,在没有进行任何有效逻辑论证的情前提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情感暗示,进而让读者产生情感认同,却没有正确性可言。这些文章大多是作者本身的一些个体经验和人生感悟,而这些写作者很多并不具有科学论证一个论点的能力,最重要的这些人写这些东西更多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根本不会问自己,我写的东西是否真实的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否经得起考验?所以这些鸡汤文根本不具有什么人生指导意义。有些文章甚至传达了错误的观念、知识,不仅没让我们过好人生,反而走错了路,失去了所谓的美好人生。
所以,正确思考的前提是学好逻辑。现代复杂社会,学会合乎逻辑的看问题、解决问题,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必备生存技能。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很多鸡汤文,是可以给失去自我,找不到方向,想放弃的人带来激情、力量和信心的。
鸡汤文本身没毒,但如果喝它的人自带病毒,这样的鸡汤喝了不但不能滋补身体,反而会损害身体。
心灵鸡汤表面上看起来冠冕堂皇,实际却无任何逻辑支撑的美好说辞,和成功学一样,都无法让你看清生活的本质,也无法使你把人生问题处理的更好。心灵鸡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逼格,总是把自己伪装成高大上的哲学。其实,哲学和心灵鸡汤有着本质区别。
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哲学是思考的显微镜,哲学是一条一条的逻辑推理。哲学是批判性思考、否定和超越,是系统的对世界的认知方法。
我可以举一个比较简单的哲学“二难推理”,进退维艰,选择逻辑什么的例子。那你构造一个二难推理来反驳。
如果非要当成哲学来读,也是加了肉菜佐料的汤。无论这汤多甜香、多咸美、多安抚胃口和心灵,它永远都是浊水之汤,早已和最原始的清水相去甚远了,不可能表达出世界的本质。
另外,鸡汤之所以能够迷惑人,我想可能大多数人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亦或许对号入座,引起一种共鸣吧。
听到两个年轻人辩论,话题是:鸡汤文有毒,不要沉醉在那些貌似真实的虚拟中。
仔细一看听,觉得挺有意思的,大致笔录如下:
辩方甲
鸡汤有毒,最好别喝。
那些所谓的鸡汤,都是说出来励志的,却没有丝毫用处,治标不治本,喝过“鸡汤”的人刚开始时就像打了鸡血,然后过了几天,就像蔫了的南瓜花瓣,缩成一团,再也展不开。
因为那些鸡汤文根本没有从本质上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都没有说明清楚,喊喊口号,发泄情感,然后就匆匆收尾。
还有,有些鸡汤文根本就是在误导,教唆别人如何去判定一个人,比如,“怎样的男人才是好丈夫”,或者“怎样的女人才是好妻子”,世上有这种统一的评判标准吗?谁好谁坏写文的人就看得清楚吗?
其实,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所有在疯转的鸡汤文里,都植入相关的广告,那些推销类广告有没有通过验证,谁又能说得清?那些经不住诱惑的手,一点链接就入套,上不上当谁又说得准?我一看这种鸡汤文就感到恶心头疼。
我还有些怀疑,写鸡汤文的人,生活说不定也是过得马马虎虎,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和经得起考验的人生经验。
所以,与其去读那些花样,不如默默耕耘,哪里不足就老老实实去填补,反而能够日渐进步,总想着能寻到什么捷径和不传之法,结果却日复一日地庸庸碌碌。
朋友,倒掉那些毒鸡汤,踏踏实实度日。
辩方乙
鸡汤有营养,取其精华,明辨真伪。
鸡汤有利于身体健康,鸡汤文有利于心理健康,“毒鸡汤”这个说法片面,听着吓人,可是“喝”起来,多少可以让你看清很多问题。
首先,它可以励志。读毕,你会觉得恍然大悟,斗志昂扬,就像刚打了鸡血。因为励志故事肯定是美好的,故事中主人公的结局是完美的,你可以从中获取能量,不断地鞭策自己坚持住,因为人家有了成功的经验。
觉得鸡汤文没用,那是自己意志不够坚强,没有努力的恒心,或者是没有明确努力的方向,那与鸡汤文无关。
至于鸡汤文中植入了广告,你大可不必去理会它,它本与鸡汤文无关,怪就怪那运营商,或者你根本没有明辨是非,矛头到处乱射击。
其实,没用的不是鸡汤文,而是看文的读者,因为他们吃不了苦,注定不能成功。
这是双方的辩词,旁观者听了觉得都有理,只是,鸡汤文真的有毒吗?我们还会去写,或者我们还会去读吗?
昨天一个朋友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我,他说,你知道吗,咪蒙的号被封了。
我说,知道啊,怎么了?
然后,他发一长串哈哈哈哈哈哈……
我说,别人的号被封,你开心什么。
他说,当然开心了,她天天熬“毒鸡汤”,把我害惨了。
我说,你明知有毒,还喝,最后却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有你这样的吗?
他这个人我是很了解的,是那种典型的自己不想努力,也见不得别人努力的人。
上个月初,他对我说我想早起了。
我说好啊,那就加入我的『五点半』打卡群吧。
入群第一天,起得很早,但也只争了一个第五名。
打卡完,他沮丧地对我说,你群里的都是些烂变态,一个比一个早。
我说对啊,都是些很牛逼但依然在拼命的人。
第二天,5:30,5:40,6:00依然不见他的踪影。
8:30了,他告诉我,昨晚忘记上闹钟了。
我说,情有可原,早起一方面需要坚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慢慢习惯,习惯了你就不用上闹钟了。
第三天,依然不见他出现,第四天,他主动退出了群。
然后气愤地说,和一群变态狂在一起,我永远也拿不到第一!
建群打卡的目的就是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
但到了他这里,明明是自己做不到,反而说是别人变态了。
这类人,他们总认为,别人的成功都是偶然,都是靠运气,要是自己怎么怎么样,一定比别人更牛。
可他永远也做不到比别人怎么怎么样。
通过这件事,我也算是明白他为什么说鸡汤有毒了。
很多鸡汤文,是可以给失去自我,找不到方向,想放弃的人带来激情、力量和信心的。
鸡汤文本身没毒,但如果喝它的人自带病毒,这样的鸡汤喝了不但不能滋补身体,反而会损害身体。
这种病毒就是——懒惰。
以前我不了解咪蒙,看见很多人在骂她,我也觉得这个人很可恨,该骂。
慢慢开始了解她,才发现,她是我既崇拜又钦佩的人,我崇拜她的文采,钦佩她丰富的人生经历。
6月6日,她在公号发布了《嫖娼简史》后,就消失了(被封号了)。
于是乎,就有了文章开头朋友的大快人心。
曾几何时,一篇优秀的鸡汤文可以让成千上万的草根逆袭。
然而,今天突然发现,鸡汤文的功能正在逐渐被弱化,现在读十篇鸡汤文都达不到以前一篇的功效了。
有时,鸡汤文甚至被很多人唾弃,觉得那是无病呻吟。
咪蒙的号被封后,很多公众号也开始拿咪蒙作文章。
我看了很多读者的评论,基本是骂声一片。
有人说,咪蒙这种毒瘤早该封了。
我想,他的完整评论应该是“咪蒙这种毒瘤早该封了,不封我哪有机会”。
咪蒙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她的文章,有时我会为自己的懒惰感到羞愧。
很多次我想放弃写作,但当我想想咪蒙曾经描述过的她写作的场景:
边挂点滴边写文,走路在写文,吃饭在写文,上厕所在写文,飞机场在写文,飞机上还在写文,睡觉醒来拿出手机又开始写文时,我又会问自己,你像她一样努力了吗?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像她这样努力、坚持与执着。
要我说,如果连她这样努力的人都不成功,那真是天理难容。
其实,很多人嘴上在骂咪蒙,心里却在想:
特么的,我的文笔为什么没她好,我的经历为什么没她丰富,我的运气为什么没她好,红的那个人为什么偏偏是她不是我……
一个朋友问我,当你情绪低落时,你会用什么方式激励自己。
我说,看鸡汤文呀。
他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看鸡汤文。
我说的是实话,都说写作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事。
很多时候,写了很多很多,却没人阅读,没人关注,没人鼓励时,就会慢慢失去自信。
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看咪蒙、赵星的文。
想想,他们今天虽然很NB了,但曾经也一定煎熬过,想放弃过。
每每这样想时,我就会重拾信心。
鸡汤本无毒,很多人说“鸡汤有毒”,是因为:
他们讨厌每天看见那些已经比自己NB,却还比自己努力的人;
他们怕看见那个每天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自己;
他们内心焦躁,但永远没有实际行动;亦或行动了,一遇阻力就停滞不前;
他们总认为,很多牛人做的那些高大上的事,如果他们用心去做,也一定比牛人NB百倍,但他们过完这一辈子,都不会去用心做一件事。
鸡汤本无毒......
因为鸡汤文是脱离了现实的。可能有些讲的确实是对的,但是很多都是基于鸡汤文作者的一种幻想,这种幻想游离于现实之外,全信的话反而会干扰自己正常的生活。
鸡汤文脱离现实
我妈以前就老给我发鸡汤文,我开始还会看,后面就不会看了,因为有些文章写得实在是让我面容扭曲。比如说我曾经看到一个关于花钱的鸡汤文,主要观点就是说要花钱去享受生活,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一个节俭的环境里,要用钱去旅游、买东西等等等等。
那言辞,那语气,又真诚又恳切,差一点就打动我了,但是我转念一想,就想质问这个作者:你是不用工作,不用养家了吗?拿着大把的钱去挥洒,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多钱好吗?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平时生活就是赚钱养家养孩子,每天都奔走于单位和家之间,哪里有机会去旅游?万一有些三观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听信了你的鸡汤文,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厌恶嫌弃的情绪,你拿什么负责?
所以说,这种东西看看就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轻易就信了。
鸡汤文虚无缥缈
有些鸡汤文本质是给人一些正能量,实际上没起到什么正能量的作用。比如说有些鸡汤文是以一些时事热点为基础,中间插一下什么“我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那文笔感觉能吊打读者,但是内涵经不起推敲。比如“我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看病不用再花钱……”然后就是几个排比句,你觉得这个作者好像是一个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实际上呢?看病不花钱?你去给医院买设备买药啊?医院的设备仪器超级贵好吗?医院又不是福利机构,你说得这么好听,你去给医院的成本都付了就行。这种简直就是完全脱离实际,飘在不知道哪个宇宙。
我们要认清现实
很多鸡汤文的本质,就相当于“大同社会”一样,是一个想象而已,或者说很多鸡汤文作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写的文章,这里面可能就没有考虑到现实问题。对于这种文章,我们在看的时候也要思考是否适用于我们自己,是否脱离了我们实际的生活,而不能盲目追随这些观点和想法。
总之,我们要认清现实。
上一篇:冬天有哪些动物冬眠呢
下一篇:形容人多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
发表评论